10月31日,微芯生物披露2023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9亿元,同比增长3.85%;扣非净利润为亏损1.96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同比下滑10.66%;扣非净利润为亏损4869.91万元。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微芯生物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就公司业绩情况和经营目标密集提问,例如,“公司在年初预计营收增长20%,目前来看还能否实现”“对于四季度经营目标,公司是否下调了预期”。微芯生物董事长、总经理鲁先平并没有正面回应,他表示:“公司的经营数据请以公司披露的定期报告为准。”
微芯生物主要产品为原创新药,2023年前三季度西达本胺销售收入约3.22亿元,同比增长4.82%,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2.26%。西格列他钠自2023年3月份开始执行医保价,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768万元。
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下滑,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鲁先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公司在报告期内只收到海外销售分成收益,未有里程碑收入所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公司海外许可收入下降,仅为455.03万元,同比下滑69.86%。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5月份接受机构调研时,微芯生物就已经将去年3月份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公开宣称的2023年营业收入“预期增长50%”的目标,下调为“预计20%”。而从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距离这一目标相去甚远。
事实上,微芯生物的营业收入增速自去年起就放缓。2021年、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59.74%、23.11%、3.49%。
数据显示,微芯生物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08亿元,主要是公司失去对成都微芯新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控制权后的剩余股份按公允价值计算并确认的投资收益。而微芯生物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1.96亿元,创上市以来最大亏损。
此外,微芯生物原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一直备受投资者关注。不过,从公司实际营收规模来看,其商业化推进和商业化能力的建构并不容易。在本次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直接发问:“公司有没有反思过销售团队存在的问题?”但微芯生物方面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药商业化进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医学价值、市场定位、销售渠道等。如果市场接受度低,医生、患者和支付方不愿接受或使用新产品,会导致其商业化进程缓慢。”
国内咨询机构Co-Found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推动创新药商业化,企业需制定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积极开展合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药品、医保等相关法规和政策,确保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微芯生物此前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被问及是否有扩充销售人员计划,公司方面表示:“公司肿瘤事业部有近300人,代谢事业部有100多人。目前暂没有大规模扩充销售人员的计划,会根据药品上市情况和销售情况开展相关工作。”
(责任编辑:张紫祎)
登录查看全部内容